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这主要是指牛顿
A.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C.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D.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所说的办法是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这些理论。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下列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②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
③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④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 ]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6分)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
参考答案:(1)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2分)
原因:武装舰船进行对外扩张的需要;国家重视,重金聘用技术人才和工匠;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6分,如果回答“不断实践和改进”等也可酌情给分)
(2)人才政策:不雇请外国技术工人,大力选拔和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才。(2分)
理由:雇请“洋匠”费用高;洋匠挟技居奇,不尽力传授其技术。(4分)
贡献: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分)
(3)特点:政府不惜重金聘用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外籍专家,主要用于培养日本人才;对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实现本土化。(4分)
影响:引进外籍专家是日本学习西方、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日本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开化;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加快了日本工业化进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4)认识:如答“国家制定良好的人才政策,尊重和保护各种人才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人尽其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唐宋时期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从材料“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可以分析英国火器领先中国的原因。(2)从材料““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可以看出沈葆桢主板洋务运动时期不雇佣洋人,原因是费用高,此外更深层的考虑是反对“一切受制于洋匠”,注意培养人才。(3)从材料“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人才政策。(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本题解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