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从传统教育开始转变为近代教育;从封闭教育开始转变为开放教育。
(2)相同;兴办新式学堂(或培养近代人才)。不同:变革科举制度;提倡教育为本。
(3)目的:培养维新人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展;使国家富强(或救亡图存)。
(4)现象:官办学堂与民办学堂并举;创办学堂与兴办新文化事业并举。
作用:促进近代思想启蒙;推进教育近代化;留下宝贵的文明遗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9世纪末,“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归功于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术语是关于进化论的,在宣传进化论方面做出主要贡献的是严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鲁迅对“中体西用”的描述是“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仍保存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①林则徐?②洋务派?③早期维新派?④维新派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鲁迅指出“中体西用”中不包含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变革,只求技术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林则徐和②洋务派没有涉及变革政治制度,③早期维新派和④维新派包含有变革中国政治和社会思想的愿望,故答案选A项。
点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开明官员正式向西方学习的一场自强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军事和经济改革以实现巩固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但在客观的实际操作中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近代化进程。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东南边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知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文忠公奏稿》
材料三:(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奏折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二概括李鸿章是怎样批驳旧官僚的?根据洋务派对待近代技术的态度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2) 材料三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变革持怎样的认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日不同的变革对近代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旧官僚不能正确认识外国先进技术的作用。认为西方先进技术是维护他们统治的工具,主张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这种观点具有进步意义,但也有片面性,忽视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相互影响。
(2)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和派遣留学生的作法,反对日本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同时对日本威胁中国,侵略台湾表示担忧。
(3)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本题解析:第一问和第二问主要是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只要把材料仔细读通、读透、读懂,应该能够全面完整的回答;第三问实际上考查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而影响又一定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说明。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
材料二?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
——摘自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兴民权,变法改良转向排满革命;从革命转向开明专制;从开明专制转向立宪政治;(6分)
特点:应时而变;注重中国当时的国情;始终围绕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爱国救亡是根本目的;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3分)
(2)原则: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6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从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目的等角度来分析。
(2)评价历史人物应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基本的原则,从材料二中“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概括出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从材料二中“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可概括出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