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
3、判断题 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
[? ]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游牧民族农业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4、判断题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民族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