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这场竞选一度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因素是:
(1)美国总统是由选举产生的?(2)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
(3)美国总统拥有举足轻重的权利(4)美国已经实现了世界霸权,令世界敬畏
[? ]
A、(1)(2)?
B、(2)(3)?
C、(1)(4)?
D、(2)(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46,美国人凯南提出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进行它的遏制战略。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你认为美国新的遏制战略能否行得通?试谈谈你的理由和想法。
参考答案:(1)行不通:目前亚太地区不存在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美国政府加大对华遏制力度并不反映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愿望,而只是反映了美国单方面的考虑。虽然有些国家对中国力量的上升表示疑虑,但整体而言,大多数地区成员希望看到中美关系的稳定,认为健康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是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关键。特别是中国政府奉行的“永远不称霸”政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亚太地区国家的支持,所以它们不可能支持美国对中国进行遏制。(2)行得通:由于中日关系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和解,美、日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是备加防备,此外,东盟国家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因此,美、日极有可能煽动这些力量完成一个对中国的包围,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本题解析:此题是一个开发性的讨论题。不一定非得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行不通这一个方面。学生只要讲的理由和看法值得肯定就应该予以鼓励。学生可从历史的角度、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式、从当今和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同与不同,以及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去思考讨论。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敌对行动包括
①相互攻击对 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冷战”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冷战”是指美苏双方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进行对抗,其中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选项中的所有手段都是双方冷战采取的敌对行动,故选D。
点评:冷战是美苏之间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激烈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遏制苏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在政治上成立了共情局;经济上推出了经互会;在军事上成立了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选项C中转化为大规模“热战”错误,因为冷战局面下,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