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9-24 02:46: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通过限制地方来加强中央的措施有 ①西汉“推恩令”?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宋朝设立文臣知州、通判?④明朝废丞相、设殿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①③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④旨在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 ①幽王荒淫无道; 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讲述的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宠幸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拿以国家大事开玩笑,体现周幽王荒淫无道,①能说明。点燃烽火后,各路诸侯之所以召集军队去保卫周天子,这是诸侯国的义务,②④能说明。西周末年诸侯势力的强大并未从材料体现,故B为正确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参考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唐在边境设立藩镇, 元实行行省制(3分)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 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分) 唐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3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仅限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3分) 举例: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将地方的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收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答。如材料“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唐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从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归纳总结答案。 第(3)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材料“明末清初,……‘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及所学知识“宋地方分权、元行省制度”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秦、汉、唐、宋及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主要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 ②九品中正制属于察举制的发展,仍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 ③科举制属于考试选官的制度? ④科举制与察举制从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都带有封闭性的特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与前边朝代所实行的选官制度相比,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使得选官制度更具开放性,所以有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所以④不对;①②③均正确,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九卿 (一)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二)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官制的设置有何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北宋统治者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解决的?(4分) (3)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认识丞相作用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分) (2)状况: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解决: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分) 结果:诸侯王不断叛乱,以“七国之乱”最为突出(1分) 措施:实行“推恩令”(1分) (3)认识: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措施: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4分)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
本题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表判断图一为秦朝三公九卿制,图二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变化产生的影响可根据三省六部制的意义解决。 第(2)问,材料二中“擅自署置”“实非王臣”可以看出地方藩主权力很大,中央难以控制;由“ 《旧唐书》”判断为唐代,得出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现象。北宋解决联系所学知识。 第(3)问,从材料中“不旋踵而亡”、“专权乱政”、“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体现了丞相的危害。措施联系所学知识。 第(4)问注意联系材料归类,材料一,三体现中央机构的演变,材料二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主干知识,历史识记知识主要是不同朝代的措施,能力要求主要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难点在古文的阅读理解。还可以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评价等。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