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20世纪60——80年代及20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各个时期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二战以后的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东欧、亚洲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前苏联的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民族解放运动迅速高涨,亚洲与北非出现一批独立国家。突出特点:帝国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亚洲独立国家加强团结联合。
(2)? 20世纪60-80年代的变化: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前苏联的对外战略发生改变,中苏关系恶化,两大阵营不复存在,第三世界迅速崛起,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迅速走向崩溃,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突出特点:美苏争霸,互有得失;西欧国家加强联合;欧洲共同体等一些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第三世界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不断高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3)20世纪90年代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日本、西欧等都比较强大,具有发展潜力。突出特点: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出现“一超多强”局面;美、日、欧、中、俄存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各地和许多国家;一些地方的民族冲突、地区矛盾加剧,由于大国插手,这些地方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本题解析:此题是根据二战后有关国际关系演变设置的问答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在作答,关键是“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也包括中国。第1问“主要政治力量的对比”进行概括。第2问答出三个时期的突出特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省,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一直处于联合国托管下。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在2007年12月8日说,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通过谈判解决科索沃最终地位问题的主要障碍。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此后,美国、欧盟成员国英、法、德等相继承认科索沃独立。这表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B.国际社会已就民族自决原则达成共识
C.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矛盾不可调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科索沃问题的解决过程反映了这一点,“三架马车”共同参与了问题的解决,但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漫画《求援》讲的是2009年9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各国一起承担责任解决全球性问题。据此,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已经明显力小从心
B.全球性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必须由美国来承担
C.充分表明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D.联合国可以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6)结合本题材料和所学政治常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张骞能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玄奘西行取以(或造纸术西传大食)。
(6)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西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经济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苏联解体以后,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跟西方走还是向东靠的选择,影响这些国家选择的原因不包括
A.历史文化的因素
B.欧洲一体化的推动
C.欧盟和俄罗斯的地缘因素
D.北约和华约的对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苏联解体后,华约组织也宣告解体,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的局面不复存在,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