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5分)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以下关于“秦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秦始皇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的
B.至今人们不知道“秦律”的详细内容
C.“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D.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与事实不符,早在1975年通过湖北云梦秦墓的出土竹简,人们已经知道了秦律的相关内容。A项是秦律制定的基础;C项是秦律的作用;D项是秦律制定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37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8分)
材料二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2)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9分)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
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
法国
|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0分)
材料四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不可替代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这句话(6分),并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8分)
(2)变革事件及历史意义: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光荣革命,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9分)
(3)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贵族(或议会)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
法国: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4分)
原因:英法两国历史传统有所不同,英国有限制君权的传统,而法国君权相对强势;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6分)
(4)理解: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代议制、内阁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等。(6分)
认识:应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是不可照搬西方政治模式;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民主制度是由本国国情决定的。(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包括皇权至高无上,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不断的削弱相权,不断地加强皇权,郡县制的确立使中央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郡守县令有皇帝直接任命而不再世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分散中央官员权力,例如,三省六部制和内外朝制度等等。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2)14—16世纪意大利出现的变革事件是指文艺复兴,其历史意义猛烈冲击封建神学,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16世纪德国出现的变革事件是指宗教改革,其历史意义是宗教改革,将人们从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是指光荣革命或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其历史意义是英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主要是指英国的革命道路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法国则是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另外法国大革命也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至于原因要从英法两国历史传统有所不同,英国有限制君权的传统,而法国君权相对强势。还可以从法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所以才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主要体现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借鉴了英国的很多政治制度。代议制、政党制度的一些合理因素,例如: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均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其实就是代议制,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国家政府机关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政党制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的主要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政
C.朋党之争
D.农民起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是唐代乃至五代十国政权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地方割据势力不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且长期的割据战乱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产生重大破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在这五百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迁。
明清两代为期五百多年。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极不平常的。它苍黄翻复,屡有兴衰交替,又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而在这五百年西方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的变迁却相对缓慢。
⑴结合史实,从明清(前期)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9分)
材料二?秦人知农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杨屾《豳风广义》
(2)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出现的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此问题,杨屾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2分)
参考答案:(13分)
①政治(5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分)。
明朝:废丞相(1分),设立内阁制度(1分);
清朝前期:建立军机处(1分),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4分):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分),实行海禁(1分)和闭关锁国政策(1分),压制了商品经济发展。(1分)
(2)问题:人地矛盾激化(2分)。
措施:关注农副业生产(1分);提高土地利用率(1分)。
本题解析:(1)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眼,结合明清(前期)史实,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要空谈。如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史实: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前期:建立军机处。
(2)根据题干“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表明作者他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以发展经济、多种经营为对策的重要性,否则,即是一大社会问题。
点评: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①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点。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 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③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中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