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促使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的军事行动 有
①湖口大捷?②秦日纲东征?③三河镇大捷?④李秀成破江南大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太平天国全盛时期是在天京变乱前,促使其达到全盛的军事行动包括北伐、西征、东征,北伐主要为西征、东征创造条件。经分析可知:①是西征行动,②是东征行动,③④两项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行动。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955 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三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待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1)材料一中的①②分别与哪两次列强侵略战争有关?(4分)
(2)材料一中④中外交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中⑤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二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分)
(4)根据材料三 ,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分)
(2)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分)尼克松访华。(2分)影响:标志着中美关系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敌对状态(或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或中日建交。(4分)
(3)“求同存异”的方针(2 分)
(4)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图片①②信息中可以看出,①圆明园被焚烧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劫掠行为所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2)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反映出的信息不难判断出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跨洋握手”是指尼克松访华,中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出现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4)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的核心原则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点评:建国后的重大外交活动的考查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具体涉及到以下三次重要行动,①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参加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即万隆会议;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⑤中美建交,这几次重大外交活动是中国建国初的成功外交,对中国外交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1937年9月,排除A;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材料信息并非是右倾投降主义,排除B;由材料“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而不是领导可以看出,并没有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排除C;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等措施,是以民族利益为重,为实现早日国共合作而做出的有限度让步,应该规定。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是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四百成人同一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896年。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