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人称赞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离不开某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它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都江堰
D.灵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信息,和成都平原有关的是都江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初,我省考古工作者在和县县城以北龙潭洞发掘到一个相当完整的猿人头盖骨、零星的牙齿及額骨、颌骨碎片化石。通过鉴定,这一古人类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考古工作者将其命名为“和县猿人”。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倌息是

A.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B.佐证了我省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
C.提供了研究长江沿岸人类起源和发展最有力的依据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和县猿人”“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据此可以直接排除A;题干只是阐述了“和县猿人”的发现、确认与命名,因此B的表述不合题意,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和县猿人”发现在长江流域,为研究长江沿岸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C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弊端,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水利兴修问题,A、B、D都没有反映,只有C精耕细作有所反映,因此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 1959
| 1961
| 1978
| 1984
|
粮食总产量(亿斤)
| 3400
| 2950
| 6000
| 8000
|
人均约(斤)
| 500
| 440
| 580
|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2分)
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6分)
(2)状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2分)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从材料一中“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来分析,可归纳出水利工程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
(2)第一小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来归纳,可得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第二小问原因,注意从体制角度来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