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特点是:
A.粗放耕作
B.精耕细作
C.家庭生产
D.小农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耕作方式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铁犁牛耕为主,注重精耕细作。A表述错误,C属于生产单位,D属于经济形态,因此选B
点评:从高考命题的趋势来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本课作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历来是命题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备考策略是准确了解记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而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一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之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德、日的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关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固,在19世纪束20世纪初—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成胁。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日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后起大国认真吸取。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在2012年ll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越南自从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以华为师”,并坚持结合自身实际,悦意创新,20年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一魏伟新,王利文《越南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怎样的重大政治变革?(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明转型”的主要特点和历程。(10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日本、德国崛起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有哪些? (7分)
(4)根据材料四,从现代化讲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根本原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2分)
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2分)
2)理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将世界上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纳入资本主义统治之下。(2分)
特点:被动性(或传导型、赶超型现代化):在外部刺激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历经冲突反抗——学习 ——调试——变革复兴。(2分)
历程:(1)器物层面:洋务运动:近代工业起步;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分)
(2)制度层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解放思想促进中国人觉醒;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2分)
(3)精神层面: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民主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2分)
3)特征:非和平方式(或答:以武力手段挑战世界秩序;对外扩张方式皆可)(3分)
共同原因:都实行政治民主改革;美国的扶持;经济非军事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制定附和国情的发展战略等。(任答两点得4分)
4)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分)
本题解析:(1)东周时期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工具的进步。经济上的变革推动了政治上的变化。一方面,井田制遭到破坏,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也遭到破坏,各国纷纷的变法和改革,逐渐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推行郡县制。(2)从材料“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可以分析的出工业革命将世界纳入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当中来。我国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其具有被动性的特点。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最后到思想层面的历程。(3)德国和日本的崛起都是通过扩张的方式进行的。战后二者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共同原因都有美国的扶植,二者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重视教育等。(4)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道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对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确立的基础
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
D.家畜饲养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伴随着采集经济被种植经济取代,原始农业产生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读图所示,这一被称作“龙骨车”的工具主要用于

A.灌溉
B.播种
C.耕作
D.冶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民在利用“龙骨车”进行灌溉农田的辛勤劳作。龙骨车,又称为翻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农田灌溉工具,其最早由东汉的毕岚发明,经过三国时期马钧的改进,最终于唐宋时期定型,流传至今,为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故选A。
考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点评: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战国时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生产力的提高是根源,而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因此B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