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
请回答
:
(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你怎样看待这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
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存天理,灭人欲。这是违背人性的极端的做法,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但是人确实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9年3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256所,分布在81个国家。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
C.孔子的思想在很多地区得到推崇?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清时期,我国著名的两个丝织中心是
①苏州
②杭州
③南京
④成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两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方法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菜维奇所著《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作者指出:19世纪是中国受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复兴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统治的世纪。书中提到:19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给世界带来的却是殖民战争;20世纪的日本也给世界造成了灾难;现在,美国的一些做法人们也有目共睹。根据这样的逻辑,中国的发展会不会把忧患带给世界呢?
(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材料四的疑问给出一个文化传统层面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家有一句名言:“父母在、不远游”,这个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但这个观念却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与时代潮流发生冲突,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观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孟子要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它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3)不会。因为中国传统义化的儒家思想主张社会稳定、和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担心中国统治世界是没有根据的。
(4)这一传统观念对中国人亲情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但这个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和今天的工业时代和市场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由独立思想产生了矛盾,所以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