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说:“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形象地描述了?
[? ]
A.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国际贸易体系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2、判断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不包括(?)
A.世界银行
B.IMF
C.关贸总协定
D.WTO
3、选择题 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
B.没有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C.没有解决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没有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4、判断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①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②确立了战后美国始终如一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③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④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判断题 (16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共生共融的演进史,是不同文明不断碰撞相互吸纳的历史。“中国与世界”是值得历史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支持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名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国”等对应。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历经曲折,但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果。

上表中A、B、C表示,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阶段。(例如,C时段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在明末清初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文明是怎样进行交流的?(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从清朝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回答在A、B两个时段,中国与相应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及其意义。(7分)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①是 。说明该组织的作用。(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