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根据考古,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材料二? 1757年,清政府以“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下令关闭宁波、厦门和松江三港的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不准在广州过冬;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商、民不得向外商借贷,不准为外商打探商业行情或受雇于外商。
——张九渊《中国经济史概论》
材料三?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这一政策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长期实行的经济根源及影响。(10分)
(3)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6分)
措施
| 典型代表
| 意义
|
建立经济特区
|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 ①
|
②
| 青岛、大连等
| 有力的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 ③
|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或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范围广;获利丰;贸易税收(市舶收入)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4分,任答2点给满分)
(2)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2分)
含义:限制对外贸易,禁止国人出海贸易。(2分)
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3)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分)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分)
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2分,答出两个即可)
(4)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中“宋太祖赵匡胤“置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机构)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可以看出,政府重视;从材料中“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 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见贸易范围广;获利丰;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从材料中“只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外商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商馆中经营”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经济根源为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这一政策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3)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掌握情况,属于基本的历史知识,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是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我国开放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使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进一步加深。(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综合所有材料,从历史、中国的政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市有了新的发展,表现在
A.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C.“草市”的出现
D.商业活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提到:“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当时士农工商的界限正在逐渐淡化
B.当时通过经商致富的人比从事农业或手工业要快
C.西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表明当时政府税收主要来自于商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中重点信息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也就是对比之下,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致富更快,即选B项;ACD三项既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也不符合西汉时期(司马迁生活时代)经济的实际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字,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1)唐代长安。“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为住宅区。(2)北宋东京,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区域;出现了“瓦子”。(3)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但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我国古代唐、北宋、明清时期城市与商业的发展这一知识点。回答时注意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及所学知识针对问题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