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分析的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材料二: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材料三:整体的社会环境。
(2) 材料一: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材料二: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材料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①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②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③“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在军事方面的不同措施是
A.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
B.建立新式军队
C.改进军事装备
D.增强海军实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表面上看似有难度,实际上可依据戊戌变法的军事措施进行排除。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军事措施是: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BCD项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而A项不是内容之一,故为不同点,正确选项为A。
考点:综合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点评:本题以明治维新同戊戌变法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记载:“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表明康有为
A.拥护清政府的统治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C.改革军机处
D.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三权分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康有为主张“皇上为元首……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可知其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D项排除,而C项题干材料并无涉及,故正确选项为B项。
考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点评: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人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及其提出的历史背景。钱穆认为康有为的认识不足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主立宪。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认识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2)现代化史观。触动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3)促成民族觉醒,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主要反映了
[?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求大
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