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历史人物为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有何实践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图1、图2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针对哪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实践活动:戊戌变法。影响: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作用:①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②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4)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共同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
①“中体西用” ?②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
③建立君主立宪?④实现民权?⑤实行共和制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 ]
A.《农政全书》
B.《海国图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各国律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3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3分)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
(1)教会学校的教育;报刊的宣传;新闻的传播;译著的介绍;国外华人的影响。(答到四点即可给4分)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3分)
(3)信息: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权,建立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清政府把受挫的原因归结为不利的外部环境;清政府政治制度腐败,没能实现国家的强大。(3分)
(4)中国学习西方过程中新旧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思想认识到付之实践的过程。(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包括学校、报刊、译著等;(2)中国近代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维新思想、革命派的三民主义;(3)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比较强大的近代海军,但是清政府却把受挫的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没有看到主观原因,那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政治制度;(4)从学习的层次上经历了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思想解放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
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实则两全。”(《郭嵩焘日记》)
B.“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曾国藩《讨粤匪檄》)
C.“损人利己非也,损己利人亦非;损下益上非也,损上益下亦非。”(严复《天演论》)
D.“道德之为物,应随社会为变迁,随时代为新旧。”(陈独秀《答淮山逸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体现了郭嵩焘对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忠","信","节","义"进行了批判;B项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不符合时代潮流;C项是维新思想;D项提倡新道德。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