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侵略一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传统一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外因论认为中国现代化受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列举有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内因论认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传统因素主要有哪些?(3分)
(3)从19世纪66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追求现代化尝试的重大事件有哪些?(3分)据此分析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1)西方列强的侵略。(2分)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经济侵略(协定关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等。(4分)
(2)传统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等)没有受到根本冲击;自然经济依然存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等。(3分)
(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3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经济起步到政治、思想现代化)。(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报道,横线处的文字依次是(?)

A.北平、武汉、上海
B.北平、上海、南京
C.北平、台儿庄、南京
D.南京、上海、北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个空抓住题干信息“华北”可知是北京;第二个空,结合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可知是上海;第三个空抓住题干“大屠杀”“首都”得信息可知是南京,故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48年秋,山东农民唐和恩率领他的支前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跋山涉水,日夜奔行。他还用心地
在随身携带的竹棍上刻下了他之前经过的每一个地方(见下图)。据其行程路线判断,他参加了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府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在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主张用“先生、君”等称呼取代“大人、老爷”等称呼,说明民国政府有废除官场尊卑,实现官民平等相称相待的主观意图,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面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几经挫折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为此,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军
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北伐军
C.与共产党合作改组中国国民党
D.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要求回答的是国民党在1924年采取的建设革命武装力量的措施。首先排除C,因为改组中国国民党不属于建设革命武装力量的措施。国民革命军建立于第一次东征以后,应为1925年,北伐军建立于1926年,故排除A、B。与共产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即黄埔军校,时间为1924年夏,符合前述两个要求。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