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2、判断题 中国近代学者谭嗣同所著《仁学》一书中引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一句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由此可见?
[? ]
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
B.该书思想与维新思想相对立
C.该书发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强音?
D.该书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3、判断题 材料一 “不善外夷者,外夷治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学为主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引自那本书?作者是谁?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中国那一派的观点?他们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与材料一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比材料一、二在内容上有哪些进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在内容上有哪些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下列报刊在历史上创办的先后顺序是? (? )
A.《时务报》《民报》《昭文新报》《新青年》
B.《昭文新报》《时务报》《民报》《新青年》
C.《新青年》《时务报》《民报》《昭文新报》
D.《时务报》《昭文新报》《民报》《新青年》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