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表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图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上表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上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3)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8分)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权限成了历朝历代制度设计中的头等大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
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朱元璋
材料四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后,大臣上
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
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4分)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人们习惯上把明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等人称为宰相,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4)材料四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18分)
(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分)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分)
(2)特点:相权分散,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分)
(3加强皇权。(2分)不正确。(1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或秘书;阁臣的升降操纵于皇帝之手,“票拟”是否生效取决于皇帝。(4分)
(4)说明了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太尉掌管军事,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主要是为了把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废除宰相制度,并诏令子孙后代做皇帝不能设立丞相一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而宰相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内阁首辅不能称为宰相。
(4)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说明了宋代之前,丞相等大臣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群臣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从本质上说明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开的
方法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有怎样的态度或做法?分析其本质。(4分)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工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大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社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5分)
方法二?规律认识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方法三?观点探讨
材料四?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4)结合材料四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皇帝将泄密其言行的一律处死;皇帝行踪神秘化;皇帝对丞相车骑多不满。(2分)
本质上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2)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2分)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1分)
雍正朝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2分)
(3)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互相牵制。(4分)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第1问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始皇……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归纳皇帝的做法;根据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矛盾说明反映的本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隋唐宰相制度改革的有关史实分析得出其特点;第二、三小问根据材料三的有效信息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和转移的过程。第3问概括历朝皇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然后得出结论。第4问认识皇帝制度要注意全面性和辩证性。
点评: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之一。皇权至高无上和家天下是其主要的特征。皇帝制度产生后,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的加强。与此相关的,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相权的削弱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央机构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