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春秋时代社会动荡,名分紊乱。孔子认为纠正这一社会时弊的途径是:
[? ]
A.“兼爱”“非攻”
B.“无为而治”
C.“克己复礼”
D.“法不阿贵”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草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芝,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英国早在1601年的《济贫法》中,英国就将社会救助作为一项公民权利保留至今,现在称其为“贫困收入支持”,包含低收入家庭救助、老龄救助、儿童救助、残疾救助、失业救助及免费疾病救助等,有些项目带有很强的福利性,只要具有国民权,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同等享受这些待遇。英国社会救助资金基本上由政府通过税收来承担,不采取个人集资形式。1949年,英国社会保障支出还不到GDP的5%,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比例已经接近10%。在接下来的10年里,社会保障支出又增加了1/3,而GDP却增长不到1/4。具有类似制度的还有挪威、荷兰、新西兰等国。
——《国外农村低保制度经验借鉴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孟子当时为什么会提出“仁政”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政府保障民生的前提要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上心文化人的学派”……。
材料二 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材料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 卢梭提出:“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1)根据材料一,按序号写出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派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莎士比亚宣扬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过程中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