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头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其“蛮干”主要表现在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蛮干”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过程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表现在其改革措施中就是不顾客观自然条件,强求各地种植玉米,导致农业再度出现危机,A项是列宁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C项是斯大林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D项只是对赫鲁晓夫改革整体性的评价,与“蛮干”没有直接关系,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提炼能力。题中的“兵士工人代表……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可以看出肯定是《四月提纲》之后,A项错误;“暴动复起”说明武力的行动已经发生了,B项错误;根据十月革命的史实,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前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请回答: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突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突破: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
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
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这仅仅符合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仅仅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后期、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仅仅符合赫鲁晓夫的改革。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苏联三大改革的相同点:都以失败告终;都未突破传统模式;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大量垦荒种植玉米;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地方和企业也一定的自主权;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了指令性计划,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后期转向政治改革,放弃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使苏联解体。启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大胆突破传统,与时俱进,用于创新,认清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不畏艰难等等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