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二)
2017-09-26 16:34:4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①谷物加工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耕地
B.①耕地 ②收割 ③耕地 ④灌溉
C.①耕地 ②汲水 ③耕地 ④谷物加工
D.①谷物加工 ②耕地 ③耕地 ④灌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①反映的农具是曲辕犁,用于耕地的;②反映的是石镰,是收割用的;③反映的是犁壁,耕地用的;④是翻车,用于灌溉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下列对该时期农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C.广泛植棉使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耕地面积的增加解决了人口急增的压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3-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当时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清代人口增长很快,耕地面积的增加并未解决人口急增对土地需求的压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分)东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统计时间
人口(亿人)
人均耕地面积(市亩)
粮食亩产量(市斤)
人均农业收入(市斤)
战国晚期(约公元前240年)
0.846
4.23
216
914
西汉末(约(公元元年)
2.240
3.76
264
993
唐初((约公元700年)
1.990
3.76
334
1256
宋初(约公元1000年)
3.900
3.75
309
1159
明中叶(约公元1500年)
4.200
3.28
454
1118
清中叶(约公元1800年)
6.190
1.71
460
628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和农民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中国与西欧人均国民收入的比较(400—1900)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三?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相反,后进者因自身文明的不完善,改善生活条件,发展生产能力的要求得到激励,往往会在下一阶段的赛跑中具有“借用的优惠”。
——庞卓恒《史学理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清中叶人均农业收入发展变化趋势。材料二中,公元700年到公元1500年人均国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材料一中农业收入变化趋势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1)变化:粮食亩产量显著提高。原因:新航路开辟,从美洲输入高产作物。
(2)趋势:从战国到唐朝,人均农业收入在逐渐增加,唐朝以后,逐渐下降。(2分)
不同:材料一中显示此阶段我国人均农业收入在减少,而材料二中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缓慢增加。(2分)
原因:材料二计入了工商业产值。虽然农业收入在减少,但工商业有了空前进步。(2分)
(3)中国原本走在世界前列,但成熟的小农经济居统治地位,实行重农抑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实行闭关锁国,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市场扩大。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后,制度、文化变得保守僵化,不利于创新,人民的创造力被压抑。
西方原本落后于东方,但从公元十四世纪开始,欧洲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过数世纪的开拓,终于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粮食亩产量(市斤)由216到460”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相比前代粮食亩产量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的原因有新航路开辟,从美洲输入高产作物。(2)根据材料一“人均农业收入(市斤)914、993、1256、1159、1118、628”,可概括出从战国到唐朝,人均农业收入在逐渐增加,唐朝以后,逐渐下降。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不同的原因是计入了工商业产值。虽然农业收入在减少,但工商业有了空前进步。
(3)材料三中观点是“当一种领先世界的文明发展到巅峰后,如果产生高度特化适应和内向成长的惰性,就会因保守而难于实现社会转型,受到“先进的惩罚”,逐渐落后”,对其的理解可以从中国和西方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材料一?农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由于得不到传播,需要各文明地区自己发明。例如,农业的文明,就是在地球上七个不同地区分别起源的,而时间则从距令一万年到距今四千年,先后长达六千年之久。……再如,中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西传开始于751年怛罗斯战役,从中亚地区传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1276年),用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而传到莫斯科,则已经是1576年,到了16世纪的晚期了……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是佛教在印度传播了一阵后反而受到了排斥,于是向中国传播。在向中国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中国的儒家学说和道教的反对,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后来佛教吸收了中国许多固有思想成分,发展成为禅宗,方才在中国立定脚跟,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样基督教起源于东方,向西传播时也遇到了罗马帝国原来信仰的抵抗和帝国的政治迫害。基督教吸收了希腊的哲学内容,和希腊罗马的思想形式有了许多共同点,所以后来才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今天更演化成西方文明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在后冷战的世界中,最普遍、重要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总而言之,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的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各文明发展与交流的特点,并分析阻碍交流的因素有哪些?(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亨廷顿关于冷战后世界文明冲突与交流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他的观点的认识。(16分)


参考答案:(1)特点:多元发生,各自发展(或:各种文明类型在不同的地区分别起源);相互间的交流缓慢,传播时间长;交流中有一个碰撞、适应、融合的过程。(6分)
阻碍因素:生产力不发达;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国情的不同;传播者和接受者对交流的态度等。(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归纳观点: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决定联合还是对抗;文明类型的不同导致了军事冲突、政治经济发展不同模式的选择和国际关系冲突。(6分)
谈认识采取分层赋分的评价办法:
第—层次:认同亨廷顿的观点并举出相应的史实加以说明。(3—0分)
第二层次:不完全认同亨廷顿的观点并能结合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任意两个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6—4分)
第三层次:不完全认同亨廷顿的观点并能结合冷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多角度综合说明。(9—7分)
(若完全否定亨廷顿的观点并能适当结合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得超过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1793年)
材料二 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82年)
材料三?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1913年张謇在就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时,对其一贯倡导之棉铁主义加以抒发,“至于铁矿,需本尤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计所获益,良非浅鲜。”
——摘编自 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分)李鸿章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他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4分)试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实业主张。(4分)


参考答案:(1)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有限的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2分)
政策:闭关政策。(2分)后果: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分)
(2)问题:严重入超(贸易逆差)。(2分)原因:中国手工产品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2分)办法: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2分)
(3)主张:重点发展棉纺织业和钢铁业;引进外国资本发展钢铁业。(4分)
评价:针对外贸逆差、银钱外流的严重问题,要求发展实业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具有浓烈的爱国精神;(2分)针对性提出实业发展重点,倡导开放主义,其思想及实践推动了近代中国工业化,对今天也有现实意义。(2分)若能结合近代民族工业所处的艰难环境、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最后陷入困境等事实指出张謇思想的局限,同等给2分,但本问总分不超过4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内容分析,同时也可以依据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关系的立场与原则来分析解答。材料一中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清末的思想一致。有关于指出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贸政策及其严重后果的问题,可以依据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特点和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分析。
(2)有关于19世纪晚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的问题,依据材料中“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半,往往不能相敌”表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中中国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中的“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分析,这段内容表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所以成本高,无法与外国机器产品竞争。材料中作者的解决方法是在上海购买机器。
(3)有关于概括张謇提出的实业发展主张的问题需要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来归纳解决。材料中的“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即是答题点。评价张謇的实业救国的主张需要从其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来归纳。重点侧重于其积极意义来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欧洲的宗教改..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