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的转移是
A.地中海→波罗的海沿岸
B.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C.波罗的海沿岸→地中海
D.大西洋沿岸→地中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中商业革命的记忆与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评述正确的是(?)
A.“海上马车夫”最先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
B.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商业金融和工业中心
C.垄断贸易公司有力地推动荷兰的对外扩张
D.首创分权制衡学说开启近代民主思想先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6分)纵观15~20世纪,在人类历史经历的重大转变过程中,大致有五次发展机遇,但对中国和西方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出现工业文明的曙光,但中、西方发展状况迥异。到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正沐浴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材料三?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邓小平后来在回顾党的历史的时候多次说过:“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据了上风。”这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十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五?“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邓小平文选》(1985年3月4日)
材料六?“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
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邓小平文选》(1988年6月3日)
材料七?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l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种“长足发展”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主要表现。(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3分)
(3)材料三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连成一体。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是通过哪些条件连成一体的?(2分)
(4)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列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2分)
(5)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
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频频出现失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频频出
现失误的主要原因。(2分)
(6)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抓住这一机遇,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过哪些重大的战略决策?(3分)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2分)
参考答案:(1)政治:欧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分)
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1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统治者的腐朽愚昧;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高压政策阻碍科技发展。(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3)殖民扩张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等。(2分。每点1分,答出基中两点即得满分)
(4)实业派:实业救国;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倡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践行民主共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5)急于求成,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错误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根源“左”倾错误。(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6)战略决策:1986年,开始了复关谈判,后转为入世谈判;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3年,批准开办沈阳、重庆、北京等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7)经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世界大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每点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17、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取得长足发展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政治和思想上:在政治上欧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2)本题考查中国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变革的原因。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正沐浴在“康乾盛世”的余晖中,没有进行工业革命变革的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顽强阻碍;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统治者的腐朽愚昧;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文化高压政策阻碍科技发展。
(3)本题考查世界连成一体的条件。世界连成一体是因为殖民扩张活动:商品与资本输出;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发展等。
(4)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这给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实业派:实业救国;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倡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践行民主共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
(5)本题考查新科技革命时期中国频频出错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频频出现失误。当时中国频频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为急于求成,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错误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根源“左”倾错误。
(6)本题考查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抓住这一机遇,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是:1986年,开始了复关谈判,后转为入世谈判;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1993年,批准开办沈阳、重庆、北京等1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7)本题考查中国从经济和外交上融入世界的方式。在经济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外交上,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世界大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据统计,英国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下列各项中,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A.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B.煤炭开采能力的提高
C.“铁路时代”的到来
D.煤炭发电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煤炭的使用量大大的提高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的,ABC三项的动力都是蒸汽机,因此均与材料现象有关;D项错误,电力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点评: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从此人类的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推动欧洲首次普及使用机器、轮船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工厂纷纷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4分)社会流动,从广义上讲,包括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徙等;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包括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量变过程,也包括职业结构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经济大变动,为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提供了动力。又正是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的社会条件。
——据成德宁《17世纪英国的社会流动与结构变迁》
材料二: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据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世界经济大变动的具体表现。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流动产生的影响。(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具体表现: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社会出现“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影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推动了议会改革;无产阶级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工人运动兴起。(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特点: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认识:从新浪潮的形成背景、影响等角度回答。(2分,回答一个角度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具体表现抓住材料一中的时间“16世纪”, 联系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商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影响联系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从城市化进程加快、1832年议会改革、工人运动等角度来分析。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可概括出美国《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后交通条件的改善、美国社会局势的稳定等角度来分析原因。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欧洲移民把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带到世界各地,从而推动其他地方的社会进步这一角度来分析。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可概括出移民的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第二小问认识可从新浪潮的形成的原因(背景)、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