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6 17:02:2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2分)自古以来,人们对“天”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天”也有多种不同的内涵。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苟子·天论》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科学发展观是进入新世纪后党的指导思想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持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调节和控制,达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根本目的在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材料四: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的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天体运行论》)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恩格斯

(1)、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是什么?举出战国时期与此相关的成就一例。(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观点提出的背景,材料体现的董仲舒儒学思想核心是什么?结合材料对这‘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8分)
(3)、在材料四图片所体现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什么运动?造成了什么危害?材料四的文字材料比图片在认识上有什么重大进步?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正确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方面的成就两例。(10分)
(4)、材料所说的那本不朽的著作对天与地的关系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现材料四情况的社会条件以及在反封建方面的进步意义。(8分)


参考答案:(1)人类应该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利用自然规律达到自己的目的。(4分)都江堰的修建(或答出其他成就亦可,2分)
(2)西汉中期国力逐渐强大,而王国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需要强化君主权威和加强中央集权。(2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为君主统治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威;同时给君主以警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暴政的作用。(4分)
(3)大跃进运动(2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分)。
大亚湾核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4分)
(4)天阳中心说,地球围绕太阳运行。(2分)文艺复兴对人们思想的解放;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的激励;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任答两点4分)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或打击了天主教神学世界观)。(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社会环境未根本变化
C.地区分布不平衡
D.近代军阀割据混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一战期间,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的“短暂的春天”,但发展中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可这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萧条下去,故AC项排除,D项正确。D项说法与一战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正确选项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D.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分)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2分)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者的策略和人品。(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新政”的推行并没有给清朝统治带来暂时的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相继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1905年底,清政府接受他们的建议,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前往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表示考虑实行宪政问题。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立宪团体发动国会请愿运动,部分督抚也有呼应。黑龙江巡抚程德全、湖广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端方、四川总督赵尔巽先后奏请开国会。宣统二年九月(1910年10月),立宪团体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东三省总督锡良等十八省总督、巡抚、将军共19人联衔奏请速开国会,他们针对清廷坚持9年为期开国会的顽固立场写道:“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缓无可缓,待无可待。此即阁、会克期成立,上下合力,犹恐后时,奈何以区区数年期限争持不决乎?”……十月初三日,摄政王载沣宣布将于宣统五年(1913)开国会,它比预备立宪原订时间提前了3年。
——房邻《封疆大吏的沉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实行宪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督抚奏请速开国会的目的及影响。(7分)


参考答案:
(1)原因:日俄战争日本获胜;国内革命运动高涨;立宪派的请愿;内部实力派官员的奏请。(8分)
(2)目的:变更政体,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消弥革命,欺骗人民,维护清朝统治。(4分)
影响:实力派官员的奏请引起清政府重视,也壮大了立宪团体的声势,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3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原因从材料一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可以概括出立宪派的请愿;从材料一中“日俄战争后,他们以立宪的日本战胜专制的俄国为理由,呼声更高”概括出日俄战争日本的获胜;从材料一中“在国内革命形势迅猛高涨的震撼下”可概括出国内革命运动影响;从材料一中“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显赫人物如驻外使臣、督抚、尚书、侍郎等,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概括出内部实力派官员的奏请。
(2)第一小问目的从材料一中“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及其代表人物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也要求制定新的策略以挽救朝不保夕的清朝统治”概括出变更政体,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护清朝统治,从材料二中“他们针对清廷坚持9年为期开国会的顽固立场写道:“时局危险,已远过于德宗在位之日,缓无可缓,待无可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消弥革命,维护统治;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扩大立宪派的影响,推动中国政治民主话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