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9-26 17:17:0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 A.商朝出现最早的货币 B.私商兴起于周朝 C.魏晋南北朝时商业发展繁荣 D.宋朝时农产品商品化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1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2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2分)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然后注意语言组织。 (2)本问实际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即可。 (3)注意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然后注意语言组织。 (4)本问实际是考察明清时期东西方对比,从表现和原因两个层次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展开阐述。 考点:东西方经济文明 点评:材料解析题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特别是对考生的能力测试作用明显。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材料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中,多采用原始资料,共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中经常选用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关内容相左的材料,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题较多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出现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成长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壮大,逐渐取代了自然经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可以说(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 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 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中国羊文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AB;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题干材料不能够反映出来,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羊文化”·“羊文化”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课标外)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确立
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说明土地私有化现象已经出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代土地私有现象可以大量出现,原有的井田制逐步趋于瓦解,政治方面分封制已被严重破坏,所以答案选D,A项开始于夏朝建立,B项出现在商周时代,C项是与封建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