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5分)
材料四?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3)归纳材料四中的人物观点所体现的共同原则。(1分)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2分)
参考答案:(12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布尔什维克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难以实现,继而造成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继承: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2分)
发展:列宁把发展商品、市场作为暂时的“退却”;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分)
(3)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分)
体现: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
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从材料“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第二问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2)小问从继承来看,都主张发展生产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发展来看,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3)他们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把马克是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苏俄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政权,但是政权建立后,采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更重要的任务,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体制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必要。中国同苏联一样都是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国情结合的问题,最终实现了两大理论的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苏联出现了严峻的农业形势: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1)根据材料,概括1953年苏联出现严峻农业形势的原因。(4分)
材料二?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这样的举措以至于当时南方流行这样的说法: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去践踏棉田,这暗喻着做出如此荒唐决定的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农业调整局的举措反应的实质。(2分)材料中“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3分)
材料三?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1979年1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5年1月,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可打败饥饿”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在农业建设中你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2分)
参考答案:(15分)
(1)僵化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4分)
(2)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2分)
认同;人口失业,饥饿横行。 (得分要求:描述大危机时期的农业情况)
不认同:(大危机中农产品价格下降)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重建市场信心、保障农场主的利益。(得分要求:描述政府举措的目的)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3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4分)
(4)政府对农业市场要适当干预。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农业政策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合理调节农业在国家整个经济体中的发展比重;(任意一点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提炼的答案是: 僵化的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提炼的答案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此题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拿到满分才可以。
(2)“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特别是“计划”二字能提炼出答案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或者(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特别是“下令”二字也能能提炼出答案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或者(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限制产量”这都是很明显的对经济的干预。也是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特点。
(3)“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可以提炼出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可以提炼出答案: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本题是在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 农村改革。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是说中国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4)从材料一可以提炼出答案: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从材料二可以提炼出答案:政府对农业市场要适当干预。从材料三提炼出答案:农业政策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合理调节农业在国家整个经济体中的发展比重”这个答案要点其实是从材料一提炼出来的,就是要重视农业。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权力机关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人控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是创设情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漫画中的“革命”,通过图中沙皇军官说的话可知是指二月革命,革命后实际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所以A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周年时说:“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下列各项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后来却严重制约着苏联发展的经济体制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斯大林模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经济体制”才是本题的题眼。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 B.新经济政策只是经济政策,谈不上是经济体制,AB都得排除。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当然也不能选,所以答案是D.斯大林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