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为世界财富“500强”跨国公司的变化,其信息反映的实质是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趋势:(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本题解析:。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因此选A点评: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提示:(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主要体现在①鼓吹“天人感应”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③宣扬“君权神授”④强调“大一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其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主张,所以正确的是①③④。
4、判断题 (17分)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历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下面是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子讲学处——杏坛。假设你是孔子的学生,请简述孔子当年讲学的主要内容。(5分)(2)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5分)
参考答案:(1)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等(2)时代人物主要思想主张战国孟子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②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南宋③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④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统一大业的需要)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1812年侵俄战争前夕,他曾对富歇说过:“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法)乔治·博尔多诺韦《拿破仑》材料二?达拉第恨共产主义,也恨战争……他怕一场取胜的战争只会将法国断送在极左势力之手。归根到底,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在这两者之间,达拉第毫不困难地作出了选择。(注:达拉第曾在1938年4月~1940年3月3次组阁)——(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材料三? 1950年春,让·莫内思考着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崔之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1)材料一中,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设想和方式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4分)(2)概括指出达拉第的“选择”。?(2分)选择两个相关历史事件,分析达拉第“选择”所造成的后果。(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促使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4分)结合“超国家机构”发展的主要史实,简要说明欧洲联合过程中的特点。(10分)
参考答案:(1)设想:以法国为主宰统一欧洲。(2分)方式:以武力统一欧洲,以资本主义塑造欧洲。(2分,答对其中之一即得满分。)原因:拿破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武力统一建立在军事统治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的资产阶级及力量还处于下风;(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2)“选择”:跟随英国政府,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2分,只写绥靖政策,而没有概括的得1分)分析:在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情况下,法国继续跟随英国采取“不干涉”政策。1939年,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独裁政权。(3分)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过程中,法国跟随英国与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次年,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战略格局发生变化(3分)(上述给分过程中,背景、政策、后果各1分,共列两个事件6分,讲到与苏联谈判,奇怪战争,每个点最多得2分。如果不按历史事件回答,只回答后果的,本部分最多得2分。答题关键看背景是否正确,政策是否有史实,后果言之成理即可。)(3)因素:“冷战”挤压了欧洲的空间(两极格局影响下的大国情结);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欧洲需要合作);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战争的担忧(对历史上战争的认识);让·莫内的主观努力。(4分,有比较好的概括的话,1点可得2分,2点得满分)?主要史实:50年代,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1967年成立欧共体。1973年“用同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1993年成立欧盟,1999年欧元面世。(每点1分,6分)(如果有其它知识点,如涉及扩张史,同样给分。)特点:由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的联合。联合程度越来越紧密。走向联合的国家越来越多。(4分,每点2分,2点满分)
本题解析:(1)“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表明拿破仑要以法国为中心来统一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拿破仑过于迷信武力,对外进行武力征服,奴役了欧洲各国人民,战争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侵犯了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再加上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导致其失败。(2)注意材料信息“法国面临一场抉择,和德国取得谅解,或是逐渐为俄国所统治,在这两者之间,达拉第毫不困难地作出了选择。”再加上材料括号提示提供的时间,可以得出达拉第实行绥靖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分析:在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情况下,法国继续跟随英国采取“不干涉”政策。1939年,西班牙建立起法西斯独裁政权。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过程中,法国跟随英国与德、意签订了《慕尼黑协定》。(3)注意材料信息“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因此可以得出“冷战”挤压了欧洲的空间(两极格局影响下的大国情结)、经济发展的需求(美国经济援助有限,欧洲需要合作)、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战争的担忧(对历史上战争的认识)、让·莫内的主观努力等结论。再结合欧洲一体化的史实,分析特点即可,如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点评:文字型材料题(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等)题型特点(1)在选取命题材料方向,有纯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表与数据混合的材料,形式多样,材料来源十分广泛.(2)设问由材料的分层设问向综合应用材料的整体设问发展.(3)答案由按点给分逐渐向分层采意发展,甚至让考生自由发表见解,试题的开放性更加明显,有向问答题形式接近的趋向。(4)命题内容与现实的结合愈益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