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华北太岳闻喜三区店头村翻身农民召开敬奉毛主席大会。大家都说:“过去敬灶君爷,什么事都不顶,毛主席一来,咱就翻了身,才是真正的活财神哩!”大会结束后,全村群众到家里都把灶君爷的像扯掉,贴上毛主席像,每天吃啥敬啥,还有鞠躬,形成敬奉毛主席运动。该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解放区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B.解放区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新中国成立
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每年3月,我国都要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以下关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大代表的任务是参政议政,政协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
B.人大代表参加制定国家法律,政协委员协商国家重大事务
C.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最高国家监督机关
D.人大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政协间接创建国家管理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71年10月25日,乔冠华酣畅淋漓的大笑被西方记者称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的玻璃”。请问“乔的笑”主要是因为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建交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新中国的成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思问录》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为政以德(或答以德治民)。(1分)发展: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点1分,共2分)原因: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
(3)儒家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的中心观点是为政以德,反对杀戮;材料二中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其提出“春秋大一统”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在于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直接概括材料三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三人的主要观点即: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总结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儒家思想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点评:高考中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阶段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并与其它学派相互争辩;②汉武帝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创新,成为正统思想;③宋代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程朱理学”的思辨化;④明末时期,儒学迎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向经世致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42年5月前后,日商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荣德生严词拒绝。他说:“我是中国人,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
A.民族企业要发展,必须完成反帝任务
B.拒绝日本收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C.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日本企业企图强行收买中国工厂,遭到中国人的拒绝,并没讲到官僚资本对企业的挤压。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