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12年至1914年,中华国货维持会举办的国货宣讲会达59次,“第一次听者只4人”以后“听讲者大激增,数以千计”。这种宣传:?
[? ]
A、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B、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观察下边《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 ]
厂商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商企业
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B、“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D、“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 1936 年到 1937 年再到 1938 年生产指数的下降,说明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①正确;表中只有中国民族工业,没有外国资本,因此得不出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②错误;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表中无从体现,③错误;1936 年到1938 年生产指数的下降,是由于日军侵华造成的,④正确。故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战前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