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考都十分活跃,都开始自觉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着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费正清《中国的传统与社会》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为什么那么关注“人”,而不像西方那样关注“神”?(4分)
材料二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2)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4分)。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旧秩序崩溃,社会问题突出;(2分)生产力的进步,人民力量的显现,促
使思想家们关注大众、民生。(2分)
(2)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巩固等级制度(2分)。宋朝时,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束缚民众,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对象(2分)。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1分)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几个时期权力中枢体系的主要变化并指出其发展趋势。(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4分)对此你如何评价? (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德斯鸠对突破专制主义的“锁链”有哪些革命性的设想及主要作用?(2分)
参考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分)
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6分)趋势:皇权越来越强大,相权越来越削弱。(1分)
(2)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4分)
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4分)
(3)设想: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1分)。作用:能有效地防止专制,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1分)。
本题解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两对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题干反映的是后者,再结合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回答。
(2)先回答明清强化皇权的措施,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再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强调“权力的制衡”。
点评:由于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要养成阅读原始史料的习惯,要把有关材料同教材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2.要全面地理解、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些内容较多的材料题,同学们要按照试题的有关要求仔细阅读,认真分析。3.要学会处理多种形式的材料,如对有关图片的分析理解、对地图的分析、对图表数据的处理、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处理等。4.要注意将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 “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此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主张。他强烈批评道学家的虚伪。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批判了封建思想束缚
B.都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C.都提出了把权力还给人民
D.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伏尔泰抨击了君主专制,但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带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它否定了君主专制,是对孟子“民贵君轻”这一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