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
C.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D.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恢复遭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生的严重弊端,实现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的,但在实施该项政策之前苏联已经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掌握一切经济命脉,这一社会背景是苏联实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条件,答案选C,A B两项均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D项说法错误。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和难点。高考之所以一再关注“新经济政策”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尝试,尽管其有很大的不足,最终也未能在俄国完全贯彻,但是其首创精神给后世带来重大启迪和影响,尤其是对今天如何将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发挥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21分)
材料一?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经济主张?(2分)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实施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175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
| 1750
| 1800
| 1830
| 1860
| 1880
| 1900
|
欧洲
| 23.2%
| 28.1%
| 34.2%
| 53.2%
| 61.3%
| 62.0%
|
中国
| 32.8%
| 33.3%
| 29.8%
| 19.7%
| 12.5%
| 6.2%
|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
材料三?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3)荣氏企业属于哪种经营性质的企业?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怎样的变化?(4分)
?
材料四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4)材料四中,国家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的措施其实质属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复苏的历史意义?(4分)
?
材料五 1954年5月,荣氏企业后人荣毅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普遍尊重,被称为“红色资本家”。
(5)公私合营后的荣氏企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
参考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2分)
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4分)
?(2)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2分)
原因: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3分)
(3) 民营企业。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4分)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6分)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8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从贵族、使节等少数人享用,变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护照的形式由多样到统一。(4分)
历史背景: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推动了各国人员的交流,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来管理人员的流动。随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冲破了只有少数人享受护照特权的局面,公民都需要政府保护其合法权利。英法推行的护照新举措,伴随着其大同影响力,被世界普遍接受。(6分)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2分)
认识:这是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武力逼迫下的产物,便利了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也反映了清政府不得不按照近代国际通行法则办事,有助于外交的近代化。(4分)
(3)示例:从护照上的义字看,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也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两方国家的建交热潮;80年代护照上不再注明使用的限定范围,反映了中国已走上对外开放的道路。从护照的签发数量来看,80年代之前,由于计划经济和当时的政治氛围,加之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签发护照数量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联系增多,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观念改变的民众中,涌现了出国热潮,使护照签发数量剧增。从技术上看,90年代由于高科技的使用,改变了过去没有防伪手段的状况。护照的变迁折射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发展。(8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运用知识解题的综合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以及“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中概括护照使用的权利,从“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来概括护照形式的变化;第二小问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政治民主发展的需要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清政府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列强的侵华给中国带来侵略势力到达内地,对华人实行管理,清政府对外交政策的不熟悉以及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视角去思考作答。第(3)问属于小论文撰写,回答时候依据材料三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依据所学给出相应理由,依据材料从护照义字上、护照签发数量以及护照技术使用上分别从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中国外交政策变化角度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清雍正帝祭先农坛”表明清代最高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借此表达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因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含义明显与题意重农思想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最恰当的是?

[?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