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尽管它的政治动机和目的是反动的,力量是薄 弱的,效果是不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1966年6月,姜铎出差后回到上海,发现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被打成“走资派”的帮凶和狗腿子。八、九月间,上海的“批斗风”已十分盛行,他被装上大卡车,戴着高帽子,开到马路上进行游斗。
——《看历史》2010.11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姜铎为什么被“批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牟安世:洋务运动是一个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对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反动运动。姜铎:积极:改变着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成效不显著。
(2)“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姜铎给予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以积极评价,于是遭到“批斗”。
(3)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原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4)历史评价受到政党利益、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商业虽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2)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4)发展较快的部门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
[? ]
A、(1)(2)(3)
B、(1)(2)(4)
C、(1)(3)(4)
D、(2)(3)(4)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五年”为单位进行国家建设的“五年计划”模式,起源于前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十六大制定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等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回忆。
材料二: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三: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前面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第十一个“五年”中“计划”让位于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规划”。
(1)归纳材料一,指出“五年计划”模式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模式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和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计划变规划,虽“一字之差”,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含义是什么?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这一变化的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原因:苏联模式是唯一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苏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政治上接近;苏联对中国的援助等。
(2)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扫除了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发展经济的政策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利推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