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综而言之,则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动的社会”冒险进取,生活固“日益丰裕”,但“身心忙碌”;?“静的社会”消极柔弱,?“日益贫啬”,但“身心安闲”。西洋社会虽“无饥饿疾病之丧”,但竞争既烈,兵燹屡兴,人为苦痛正未有已。反之,中国固穷,?“死亡枕藉”,但于“政治问题能已则已,不欲更事吹求,亦所以减轻其苦痛之法耳”。(伧父:《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第十三卷第七号)。
材料二、 李大钊同样是根据地理条件的差异,将中西文化概括为“静”、“动”文明,但他这样写道:“……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东方想望英雄,其结果为,专制政治,有世袭之天子……西方依重国民,其结果为民主政治”(《东西文明根本之差异》,《言治季刊》第一年第三期)。
材料三、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专制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革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
,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人权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专制与迷信。专制即束缚个性。迷信即不知科学为何物,浑浑噩噩,日在愚昧之中,诸事“不能以人间已有之智灵,明其理由,道其法则也”(同上)。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 “成独立之人格”。民智勃发,?“而迷信斩焉”,“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 。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专制与迷信并肆,戕贼人权,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 《<文存》卷一)。中西文化其优劣,彰明昭著,中国当移樽就教,接受西方文明,自是不言而喻之事。
材料四、严复在1895年写的《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对中西文化曾作如是鲜明的对照: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感觉锐敏的严复将西学
的“命脉”概括为“于学术则黜伪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斥反对西学者是“狂易丧心之人”。
问:(25分)
(1)材料一、二、三是1916年开始的中西文化论战之三个代表人物的言论。这场论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分)
(2)材料四中严复所说的中国(最重三纲、亲亲、以孝治天下、尊主等)文化传统,始于何时、源于何派学说?(2分)
(3)(接上题)这派学说发展到两宋取得怎样的新成就?(6分)
(4)利用所给材料、结合所学,对这场中西文化论战作简要评述。(15分)
注意:观点鲜明、评论有据;行文流畅,逻辑通顺;
充分利用所给材料与所知史实;提炼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2、判断题 《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是《马克思研究》专号。至此,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流的新阶段。对这种宣传起直接促进作用的事件是 ( ? )
A.俄国十月革命
B.五四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
D.巴黎和会
3、判断题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宴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4、判断题 阅读某书店一份售书广告:
本店售书目录 ①《共产党宣言》 ②《庶民的胜利》 ③《机器制造论》 ④《论法的精神》 …… 大同书店 1920年10月3日
|
广告所列书目中,可能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畅销书的是其中哪一本?
A.①?B.②?
C.③? D.④
5、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当时北洋政府推崇儒家思想
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文化落后
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