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1)请概括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6分)
(2)分别归纳材料二、三中魏源和孙中山的海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原因。(16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并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8分)
参考答案:
(1)(6分)
观点: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2分)
史实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海上强国;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4分,任意两点即可)
(2)(16分)
魏源观点:①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②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4分)
原因:列强扩张加深中国的危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了解西方。(4分)
孙中山观点: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4分,任意两点即可)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的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4分,任意两点即可)
(3)(8分)
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6分)
认识:既要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又要和平利用海洋。(2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第一问,此问不难,白话文的材料,非常的容易理解,只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即可。材料中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表明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只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来回答即可。史实例证可从哪些国家掌握海权使国家昌盛的实例即可。
(2)第二问,魏源的观点可以从材料中的“当缮舟舰,练水师”归纳,可归纳成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材料中的“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表明他主张保护海上贸易发展。材料中的“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表明孙中山的观点是没有强大的海防国家不会有安宁的发展环境。其他的观点可从材料的原文抄录即可。原因的分析应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当时中国列强的半殖民,为了强国海防是必须要壮大的。
(3)近代中国海防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可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正是因为中国主观上的综合国力不够强大,正是由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了近代的屈辱,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所以国家的部分主权包括海防被列强控制,列强了为自己的殖民利益不可能让中国的海防强大。现代中国强大了,海防当然也是强大的,但中国不能因为自己强大就去侵略其他的国家,我们既要维护好自己的海防,又不能侵略别国的利益。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的海防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胡适言:“(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近代中国在介绍“这种思想”方面贡献最大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中国最先介绍进化论的是严复的《天演论》,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人,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改变政体,A是根本的BCD是其具体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新华日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引文“不能告之君”可知,创办报刊的目的是加强君民联系,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符合题意要求。B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C由资产阶级激进派创办,D由中国共产党创办。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下列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
B.激烈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朝的统治
C.“民变”导致部分立宪派人士转向反清斗争
D.“民变”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正确,材料明确说明各地的“民变”是由于清政府的压迫造成的,材料中的时期是清政府新政时期,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B项错误,阶级斗争无疑会削弱清政府的统治;C项错误,立宪派人士转向革命并非由于“民变”引起,而是由于清政府的反动措施;D项正确,各地民变加剧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时机的成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