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9年)甘地决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此,他……一方面号召印度人民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六日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另一方面,不准人民群众以暴力手段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这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上册)(1983年版)
材料二:(1919年)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1994年版)
(1)上述两个材料是如何评价甘地在1919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的?(2分)这两种评价有何差异?(2分)
(2)这种评价的差异可能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2分)
(3)如何客观评价甘地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评价:材料一认为甘地在运动中的作用“充分暴露了印度资产阶级的两面性”;(1分)材料二认为甘地对“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起了很大作用”。(1分)(共2分)
差异:材料一对甘地的作用偏向于否定;(1分)材料二充分肯定了甘地的作用。(1分)(共2分)
(2)可能的原因:①作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前者写于1983年,当时“文革”的左倾错误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者完成于1994年,经历了思想解放运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已较为客观、公正。
②作者的史观不同:前者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思想,采用的是阶级分析法,更关注甘地的阶级局限性;后者开始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思想,将甘地放在印度的文明演进史中加以考察,因而给予较为肯定的评价。
③作者掌握与依据的史料不同:因为史料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有差异。(评分说明:三种可能的原因中写出任意一种即可;也可以有其它的观点,关键在于言之有理(2分))
(3)①功:发起组织多次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基础。(2分)
②过: 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1分) 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1分)
总体评价: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话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适应市民文学的一种新形式
B.是在统治者的倡导下产生的
C.内容涉及佛经故事、历史故事
D.有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C、D两项属于内容,它产生于市井,A项正确,其产生与统治者倡导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节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介导“自由、平等”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认为的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指的是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由此A、B、D三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每点得2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思想文化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国际性、交流性。(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针对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的状况,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提出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上,“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市民阶级壮大,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对外交流方面,“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李贽的思想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3)本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保留儒家忠孝观念;经济方面,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4)本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思想文化传承、发展、国际性、交流性等。但切记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点评: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完成了思辨化和理论化的过程,从而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6年7月1日,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神奇的西藏自治区成了人们经商、旅游的热土。首先确定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民中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