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元代中国陶瓷业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此时又出现了:
A.彩陶
B.青瓷
C.白瓷
D.彩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考查中国陶瓷业发展概况,彩陶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青瓷和白瓷分别在东汉和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来,联系教材所学分析判断,元代出现了彩瓷,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C.青铜高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
可用排除法。读懂材料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1915年,清华学生抵制并焚烧日货的原因是()
A.日货严重冲击了国货
B.日本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D.巴黎和会没有同意中国收回山东的权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礼记.典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性质是(?)
A.家庭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从“天子之六工”这句话可理解到“六工”是属于天子的,即属于政府经营,所以应该是官营手工业。《礼记.典记》是战国时期编修的书籍,不可能出现工场手工业,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抓住材料主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官窑”“民窑”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生产目的有何不
同?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1分)依据材料三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1分)
(4)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制瓷业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信息?(至少答出两种)(2分)
参考答案:①瓷土资源丰富;有很好的燃料——松柴;昌江便于运送、淘洗,提供了碎土的动力;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朝廷烧制贡品的推动。(只要写出4点即可)(4分)
②官窑属于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民窑属于民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6分)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依据:雇佣关系的出现,“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2分)
④上网、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去景德镇实地调查。(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