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商鞅新法规定,全国划为41县,,各县设县令和县丞,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去徭役;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毛主席:“……神龙虽死秦犹在……百代犹行秦法政……”
请回答:(1)材料一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指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否达到?(2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4分)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
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苛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
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摘自《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坦
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庭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返矣。—《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摘自《通鉴长篇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材料二 (张居正说)“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二
材料三 (王安石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
材料四 张居正改革,首先是从整顿吏治开始的……为了整顿吏治,以达到为官清廉、治政清平,让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使封建政权长治久安的目的,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
——王双印《桎梏中的生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方针的不同。你对他们两人的方针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归纳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的切入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各自对改革结果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