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原因的是
[? ]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1966—1976年主要经济建设成就示意图,其中“第二汽车制造厂”位于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阅读建国后我国农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张路的四幅春联:①土地还家山河改色,妖氛敛迹农民翻身;②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③会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④改革春风吹大地。富民改革荡神洲。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小题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小题2:依据材料二选其中③④两幅对联(注意对联编号),分析指出对联反映的事件及其对农村产生的影响。(4分)
小题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实践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4分)
小题1:③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④事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这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4分)
小题1: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原因: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1: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中的“两制”是
[? ]
A.两种社会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法律制度
D.两种军事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一个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或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的诉求。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