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产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B.其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C.其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持续发展
D.其经营具有封闭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连年战争实无良田可言
B.豪强地主多为功臣皇亲
C.地方官吏大都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说明地方豪强势力与君主专制统治紧密结合,也可以说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基础,因此光武帝下令核查地方的土地兼并现象地方官才不敢真正执行,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点评: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利于生产发展的,是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但在今天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生产资料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小农经济是落后的,始终将被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古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重要差异。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胜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参考答案:(1)特征:大力垦荒以扩大耕地面积;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国政府的鼓励性措施。
(2)变化: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表现:耕地面积增加,耕作技术进步,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以丝织为主的手工业技术高、产量大;荆州和扬州成为重要城市。
(3)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业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从每个材料中最大限度的发掘信息,又要有宏观把握的能力,例如材料所涉及的经济现象地域、部门分布变化,这是解题的能力所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
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读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分)
(2)从材料二的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2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13分)(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
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2分)
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
(3)原因:英国通过要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近代科技世界领先,中国科技水平落后;英国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经济保守封闭;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2分)①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②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注: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本题解析:(1)据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种地、晚上纺线织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
(2)通过材料二柱状图的数字信息,分析清朝国家的总税收、农业税、工商税的变化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的趋势可以反映出的经济特征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活跃。
(3)原因可以据下表分析:
国家
政治
经济
外交
科技
英国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工业革命
殖民扩张
先进
中国
封建制度衰落
小农经济为主
闭关锁国
落后
(4)本题为开放型的为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需史实正确,论证充分。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民创造了一 种“井渠”,这种水渠至今仍流行于
A.江南水乡
B.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东北黑土地
D.新疆吐鲁番一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