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
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于优惠
D.中国答应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确实战败,而中法战争则是中国不败而败,战场上的胜利被清政府的腐败和投降主义的外交路线丧送了。这不是两场战争结局的相同点,故A项为答案。D项干扰性很强《中法新约》允许法国在中国修筑铁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都是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是为两场战争结局的相同点,故应排除。BC项明显可以看出是相同的。
点评:这道否定式选择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从结局的角度确认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同之处,旨在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和比较异同的能力。审视A项时要小心命题者设下的中国战败这一陷井。此题设计角度新颖,所含历史内容十分丰富,确实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有关武昌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革命党人进行了周密完善的筹划
B.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扬了主动精神
C.革命领导人始终处于武装起义的前
D.是中国同盟会领导人直接策划发动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起义背景,由于制造炸弹不慎被发现,大部分革命领导人外逃,革命新军主动冲出营房发动了起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就要开始,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道奏折:“该夷无其他技能,且其浑身紧裹,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后果
B.由于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
C.林则徐与其他封建官员无明显区别
D.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
材料一?《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 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据材料一分析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及目的。(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参考答案:(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3分)目的: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4分)
(2)特点: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2分)影响:推动了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创立天津巡警总局的背景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其目的是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2)材料二中文字“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说明天津警察制度创立的特点是学习西方的警察制度并结合中国国情;材料二后半部分文字说明了天津警察制度创立推动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推动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
点评:长期以来人们对晚清人物袁世凯的评价一直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其依据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出卖了维新派致使维新变法最终破产,从道德层面上看袁世凯确实应该加以否定;但从本题材料中能够明显看出袁世凯在晚清新政改革中有突出的成就,即如本题所示其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中具有开创性,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建树,他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对其评价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肯定。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B.招抚一—镇压一利用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
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时期遭到了镇压,在其转移到津京后被清政府利用,子啊慈禧西逃中被再次镇压,所以符合史实的是A项,BC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