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外贸中钱庄的作用,而且选择19世纪70年代来考查(它没有选取40年代或19世纪末那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事物入题),可谓匠心独运、意味深长。如果考查知识点能够涉及殖民贸易、世界市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更好一点。
“重庆商人在上海采办洋货”就是洋货内销的体现,钱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借款和代为付款的金融中介作用,即是重要作用,故选D。A、B、C三项在题中材料中也不能体现,其中A项这种绝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影响还是有限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面四幅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我国的农村变革。


请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完成问题。
(1)从图1、图2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2)从图3、图4 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扩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泛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农业政策的制定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的制定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本题解析:
第1 问从图一“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和图二“放农业高产‘卫星’”可以看出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第2 问从图3“农民签名大包干”可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3 问要注意多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与“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这一观点对立的是
A.“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B.“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C.“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
D.“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指的是法律是君王用来约束人民的武器,变法是可以让法律变得更加强大的手段,表明梁启超主张变法;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是通过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封建秩序,是顽固守旧的思想,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天人感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君主的权力是天赐予的,具有合法的统治天下的权力;天授予君主的权力并不是让君主乱用的,必修代天管理天下,实行仁政。故选D。A项说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思想领域里的大一统;B项只是说了天人感应的一个方面且不是仁政的方面;C项体现的是孔子政治观点。因此ABC三项均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图中,1978年,我国普通中学在校人数出现猛增的原因主要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C.“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