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大意为凡是不在六艺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强调了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材料意思是:“你认为百姓很饥饿,为什么不告诉君主,让他发放粮食来赈灾?而你把自己的粮食给饥民,你这种行为是在彰君之过,显己之德。”材料反映了孔子对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①不符合题意;孔子将救助饥民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显然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②正确;救助饥民本来是谁都应该去做的,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③正确;救助饥民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因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故排除④。因此②③ 正确,故选A。
考点:孔子的思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的思想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礼,主张德政,但是也重视等级秩序;哲学上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国家侵华,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遏制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是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结合史实不难发现②③④⑤均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而①说法错误,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并未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答案选B。
考点:清代社会特征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材料的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这明显体现出法家的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