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据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对丞相制做了怎样的改革。(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4分)
参考答案: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4分)唐太宗增加宰相数量,分散相权。(2分)
(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加强皇权。(4分)
(3)趋势: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君权与相权变化趋势。
(1)丞相的作用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回答。秦始皇时期设立丞相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丞相是百官之首,重要军政大事有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共同朝议,以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材料一中“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材料二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来概括丞相的职责。第二小问概括唐朝对丞相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角度来回答即可。
(2)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材料。材料中“今我朝罢丞相”可以判断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等说明设立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以此来加强皇权。
(3)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首先要结合材料,材料一二三讲述的是古代君权和相权的演进趋势,古代君主通过各种方式去削弱相劝以加强皇权,从而概括出答案,即君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得到削弱。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斑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藵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巨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斑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4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参考答案: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年:封国制(或郡国并行制)。(3分)
(2)三类:先代贵族、同姓(姬姓)王族和异姓功臣。(2分)
影响: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土,但为分裂割据埋下隐患。(2分)
(3)前者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4)原因不同:秦朝实行郡县制是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汉初实行封国制是因为汉高祖错误地总结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是不行分封,“孤立而亡”。(2分)
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1分)
(5)反对。依据:他认为是“矫枉过正”了。(2分)
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或答王国问题)(2分)
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颁布“附益之法”限制藩王活动。(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