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不少情节构想。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通过“公元七世纪”判断为我国唐朝前期,A十三洋行最早为晚晴时期;B中商帮应在明清时期产生;C中“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体现打破市仿制度从唐代后期开始。故选D。
点评:本题通过情节构思反应商业时代特点,主要用排除法。还可以考查货币变化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走进历史》曾这样描写中国古代某一王朝的都城:“这座城市的商业异常繁华,酒楼、茶馆、商店、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座都城应是
A.秦都咸阳
B.晋都洛阳
C.唐都长安
D.宋都汴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市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市在宋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市不再局限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在宅屋之间,官府取消了对交易时间的限制。由材料“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夜市还没结束,晓市便已开始了”,可以知道表述的是宋代的情况。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材料描绘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的情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引文出自《东京梦华录》,北宋建立后将开封改名为东京,作为都城。可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中秋之夜的繁华和赏月习俗。故选C。D项首先排除;AB项均是在宋朝之前,材料中的文献并未说明是哪一朝代,因此最有可能是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行骆驼队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D.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首诗的意思是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我国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是在 (?)
A.秦始皇时代? B汉高祖时代? C、汉武帝时代? D、唐太宗时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我国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成为限制私人大资本家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选C,A B D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