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巴黎公社成立大会?攻打冬宫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B.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
C.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所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巴黎公社历史事件,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A项不是共同原因;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不具备革命物质基础,俄国十月革命具备,故B项排除;没有成熟和建立自己阶级的政党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俄国十月革命有自己的阶级正常——布尔什维克,C项排除;两个历史事件中都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是相似的原因,D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③一
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
的稳定?⑤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越往后就越阻碍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农业体制不合理
B.农业税太高
C.耕作太粗放
D.农民素质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方面的试题,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我们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角度探讨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的原因,是因为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答案为A。
考点: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点评:此题是一道分析类比较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特别要掌握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经济发展状况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材料二: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在前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与1913年对比:
项目
| 增长幅度(%)
| 工业产量
| 500
| 生产资料生产
|
900
| 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
| 1900
| 机床、汽车、拖拉机、航空、化学工业
| 建立起崭新的工业部门
|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从两段材料之间的联系,说明材料呈现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材料一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哪两国?在相同的打击面前,两国试图摆脱危机的道路为何不同?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已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指出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答案:(1)材料反映的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幸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发展。?
(2)美国和德国。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原因: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经济实力不同,统治者个人素质不同。
(3)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轻重比例失调。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能否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两则材料为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以表格的形式出现,便于考查学生纵横比较的分析能力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三个小题的设问均有层次感,每个小题的第一问均可根据材料或历史基础知识作答;每个小题的第二问则需依托材料,进行概括,在回答的过程中要从经济领域寻找相关点。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
C.戈尔巴乔夫
D.赫鲁晓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的干扰项是B项。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建立者,应排除。赫鲁晓夫率先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