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1983年12月1 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故④错误;“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是我国走向市场的一种手段,可以说明①②③正确,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 ]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材料三(下图)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l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指的是谁? (1分)
(2)材料一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4分)
(3)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请举例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2分)
(5)结合材料三,指出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4分)
(6)近现代中国的两次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4分)
参考答案:
(1)老人指:邓小平。 (1分)
(2)座座城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分)
(3)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4)罗斯福的“新政”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2分)
(5)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4分)
(6)近代:被迫对外开放,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现代: 主动对外开放,在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遵循平等互利原则。(4分)
本题解析:
(1)分析材料一,注意其所描述的:“一九七九年”、“中国的南海边”、“崛起座座城”,综合这些因素,指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沿海开放经济特区这件事。联系所学,“老人”是邓小平。
(2)根据材料一的判断结论,联系史实,“座座城”指的是开放的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3)这一问实际是考查史实,同样联系课本所学,其内容主要是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4)联系所学基础知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计划”指罗斯福新政,因为他实行了国家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的手段应对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市场”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因为它以市场作为手段恢复和发展经济,承认商品货币关系。
(5)观察材料三,可以看到从北到南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城市,并且这种开放的势头开始向内地渗透,基于此总结概括其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6)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近现代中国的两次对外开放分别指的是哪两次,第一次是指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第二次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主动开放,在此基础上概括它们的本质不同。即:一个是被迫开放,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另一个是主动开放,是平等互利的。
点评:此题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概况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说明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方针,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表述正确但均不是实质问题,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评:建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高考中的常考点,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尤其是第三项内容又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1966年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阶段特征在学习中必须牢固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内容是在1953年开始的,不是1978年正式开始的,所以排除B项。C项内容出现在1958年,D项也是1958年,所以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