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的是:
A.北宋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B.北宋立国后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
C.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D.中唐以后南方农业进入了全面开发期
2、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




河姆渡遗址七千年前稻种?
战国铁锄?
甲骨文“蚕”
都江堰
(1)材料一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哪几方面的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中,耕作技术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文明早期在耕作技术的改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其他文明。然而,自从唐朝在耕作技术上取得了一项伟大的改进后,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就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突破了。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2)材料二中“唐朝耕作技术的伟大改进”是指什么?中国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3)材料三中“本”、“末”各指的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一种什么经济政策?简述这项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 ]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4、判断题 长江流域的开发(13分)
材料一?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 新石器时代至汉
| 汉至宋元
| 宋元后
|
历时
| 2300年
| 1400年
| 800年
|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 0.2米
| 2.3米
| 11.
|
平均每年上升量
| ?0. 0087厘米?
| 0.164厘米
| ?1.39厘米
|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 唐代
| 宋朝(金)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年数?
| 289?
| 317
| 91
| 276
| 268
|
水灾次数
| 16
| 63
| 16
| 66
| 62
|
?平均几年一次
| 18
| 5
| 5.6
| 4.1
| 4.2
|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3分),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
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
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2分)
5、判断题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连续性
D.脆弱性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