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各项是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其中比较恰当的是( )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A、B两项是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是苏格拉底所反对的;C项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共同点,但与材料观点不符。材料强调知识和美德意在认同人的理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孔子的思想中能够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为政以德”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嫡长子权力日益衰落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解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唐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人们传统宗法制下的财产继承观念;同时随着程朱理学地位的稳固,“三纲五常”上升至天理的层面,更加确定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绝对支配地位,所以在此情形之下父权受传统宗法约束力下降,受父权增强的影响嫡长子财产继承权力相对衰落而其他子女享受到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故宋代以后封建家长权力的日益强化是出现上述想象的主要原因,答案选C,A项只是现象而非内在原因,B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父权上述父权强化的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197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招生某生的准考证,该图片反映了

A.新时期文化上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
B.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文革”尚未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在文化领域延续
D.文理分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片信息能够看出该准考证反映的是“文革”结束初期,中国又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又重新通过考试的办法招收大学生,这是新时期文化上开展拨乱反正工作的重要表现,故答案选A,B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说法错误,文革结束于1976年,D项是目前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皇帝:“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 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在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
回答:
(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
(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1)秦朝是“三公”制度,唐朝是三省六部制。
(2)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3)第一种看法:主要是积极的。因为这种制度有利于全国的统一;有利于水利的兴修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种看法: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皇权至上容易造成暴政和腐败,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集权容易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的设计思路是利用秦唐宋三个朝代的集权措施为依据设计三个剧本情景,旨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及演变的规律。第(1)(2)问的难度不大,第(3)问要求谈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属于能力考查型设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的积极作用都是相对的,都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积极作用,他始终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