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英国19世纪中期以后的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②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内阁实际上对国王负责 ④内阁选举实际上是政党间的权力角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用排除法最佳。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为国家的权力中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因此③说法不对,排除后选D。
点评:本专题重点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及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内容、特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及其政体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大国崛起》中对某一历史文献如此概括:“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该历史文献应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原文“在大英图书馆的珍品展厅里,一张黑粗泛黄的羊皮纸,静静地躺在玻璃板下幽暗的光影里。这张单薄的羊皮纸,就是距今已有约八百年历史的《大宪章》,虽然它的边缘已经残破,当年用羽毛笔书写的字迹也早已模糊,却成为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的永久见证。 它一共只有63款,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一直以来既约定俗成但又模糊不清的权利关系,转化为了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因此该文献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签署的《大宪章》,确立了限制王权的传统。本题也可用排除法,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独立之后确立了共和制;法国在大革命之前专制主义严重,等级森严,革命后逐步确立共和制;德国则是典型的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家,有哪次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点评: 本题作为材料选择题,要读懂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 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世纪、年月、朝代等),发生的空间(某大洲、国 家、地区、流域、城市等),事件所包含的层次、观点,揭示的规律等,以及暗含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材料二: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以上材料皆据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四:欧美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表(1913年指数为100)

材料五: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在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哪三大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6分)为什么说“克服专制王权”是促进英国经济“继续前进”的?(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6分)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成果体现?(2分)
(4)根据材料四、五,谈谈为什么“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4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6分,每点2分,)
(2)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英王的实际统治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后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君主统而不治。(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提供了前提。(2分)
(3)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福利国家”。(6分,每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2分)(如果答欧元给1分)
(4)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节选自张謇的大事年谱,从中可知他
时?间
| 事?件
|
光绪十年(1884)
| 协助地方办滨海渔团等、引导乡邻种桑养蚕等社会事业。
|
光绪二十二年(1896)
| 任安庆经古书院院长。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划大生纱厂。
|
光绪二十四年(1898)
| 为翁同龢拟《大学堂办法》。后任江苏商务局总理。
|
光绪二十五年(1899)
| 任学部咨议(教育行政官员)。
|
光绪二十八年(1902)
| 议建广生油厂。筹建通州师范。
|
光绪三十一年(1905)
| 创办资生铁冶厂。任江苏教育会会长。
|
1秉持了“实业救国”的理念2实践了“教育救国”的理念?
3得到了封建政权的支持?4是洋务派的杰出代表
A、1234? B、123?C、234?D、13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图表材料,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他的活动得到了封建政权的支持,在材料中都有所体现。而张謇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4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