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10分)
参考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分)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特征: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产品去向角度分析即可。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状况是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由材料二中的“(20世纪初)”、“河北《元氏县志》”、“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等信息可以推知其反映的经济状况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写“局限性”,而且要求“分别”写。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局限表现在材料一有夸大之处,其实小农经济还不可能完全解体;材料二只反映局部,材料只能代表河北农村地区。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特点:由材料一反映的是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材料二则说到内陆的河北农村的自然经济仍然大量存在,所以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3)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国籍角度思考,而且还要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结论,表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即从材料所提供的图片信息出发,然后落到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上即可。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47和1950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可以写成两极对峙,也可以写成东西方对峙或者冷战格局。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变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井盐耳”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主要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根据所学,“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反映的是重视商业的发展的主张,与重视农业发展的主张相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每致困乏”、“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百姓充给”,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注重精耕细作后,农业产量提高,百姓充给。故选B。曲辕犁是唐代时期的耕作工具,A说法错误;C、D两项与材料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租佃契约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了。
B 由于租佃契约的盛行,宋代租佃经营成为超过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C 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D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有利于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整个黄淮海平原而言,自公元1470年至1979年的510年中,有491年遭受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无旱涝的年份只有19年,占总年数的3.7%.这种持续不断和反复出现的各种灾害,对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当地粮食产量年均每亩不到100公斤。黄淮海平原的农民世世代代在灾害饥饿中挣扎。
1846—1910年江苏、安徽两省之淮北地区历年灾荒总表
省别
| 灾害年数
| 灾区
| 灾别(某种灾害发生的年数)
|
水
| 旱
| 虫
| 风
|
江苏
| 53
| 2853
| 49
| 38
| 2
| 10
|
安徽
| 43
| 1769
| 40
| 35
| 19
| 23
|
——摘编处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材料二 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由于蒸汽机的作用,工厂将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蒸汽机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城市的上空。曼彻斯特和附近的一些小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在煤烟的侵蚀下,原来漂亮的红砖建筑物都变成了黑砖,给人一种特别阴暗的印象。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典型的就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也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呼唤生态文明,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式,随着发展诞生了知识经济。与工业文明无限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佚名《知识经济与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农耕经济和近代工业经济的局限性,概括指出近代苏皖淮
北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论证三种经济形态的特征。(10分)
参考答案:
(1)局限性:传统农耕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难以真正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近代工业经济以能源(或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分)
落后原因:自然灾害多发;近代列强侵略的深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3分)
(2)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造就一大批新兴产业;人们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呼唤生态文明。(2分)②特征: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按等次赋分。(7分)
A. 第一等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传统农耕经济受自然奴役,如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制约,但没有环境污染问题;近代工业经济奴役自然,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知识经济将帮助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不再受资源和环境的困扰,如信息技术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生产力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制约。
B. 第二等次:传统农耕经济受自然奴役,如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制约;近代工业经济奴役自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现代知识经济将帮助人类实现生态平衡,从而不再受资源和环境的困扰。
C. 第三等次: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2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中农耕经济的局限性依据材料一中“这种持续不断和反复出现的各种灾害,对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当地粮食产量年均每亩不到100公斤”的信息可归纳出传统农耕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难以真正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近代工业经济的局限性从材料二中“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弥漫着煤烟”“奇臭无比的污水河”等信息可归纳出以能源(或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小问落后原因依据材料一可归纳出自然灾害多发,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史实来分析可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3)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中“人类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呼唤生态文明,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式”的信息可归纳出人们对近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呼唤生态文明;再结合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史实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第二小问论证特征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要注意联系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做到逻辑严密。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