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民主革命的范畴,具体表现在(?)
A.推翻了沙皇专制
B.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临时政府依然参加一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而二月革命后却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故其超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因此答案为B。
点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有何不同?两者的关系怎样?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都在两次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其不同点:①革命性质: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②革命对象:分别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革命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即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果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十月革命主要是推翻了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的关系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的需要,最突出地、最尖锐地反映到粮食问题上来……1917年就开始闹饥荒了。1918年1月,粮食部门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21.8%;2、3两月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36.5%;4月只采购到14.1%;5月只采购到12.2%”……富农拒绝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投机贩卖和黑市贸易猖獗。”
——叶书宗《苏联的革命与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1分)由此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达到了什么目的?(1分)?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分)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2分)它在农业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据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围攻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经济形势:苏俄政权粮食严重不足。(1分)政策: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目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分)
(2)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工农联盟出现危机(1分)
(3)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具体措施:农业上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四个事例均是根据本国国情和现实形势发生的变化而制定的改革方案或革命道路,体现了立足本国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A项符合题意,B C项两项说法错误, D项反映的是表现而非本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